位置 :  主页 > 新闻动态 >
咨询:4000-288-501

如果你也想,留下对文字的敬意(上)

有人说三零四零年代是平面设计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没有数位技术的年月里,设计师必须身怀绝技,功底深厚,才能完成一本本令人惊叹的书衣/期刊/画报。虽然这种说法未免有点怀旧,但若提及对文字的敬意,那当下的大部分艺术与设计专业人士恐怕都不及古人对横竖撇捺的心中有数。

刚刚结束的 2017 China TDC 上展出了一批中国近现代字体军事化训练应用文献,对汉字,美术字,古味的记忆被拉长到了 20 年代至 80 年代。这些跨越了 1885 年到 1949 年的作品,安静地躺在一个个玻璃罩下面,为你重现那个年代令人惊叹的工匠精神。

TYPE

一本最简单的练习簿,却很少有人去注意不同的美术字在这上面的应用。这一批六十至八十年代的练习簿收藏,每一本都是字体设计师灌注在纸面上的敬意,这就好像是一场美术字练习,同样的三个文字,相同的尺寸,变化出令人惊叹的造型。

从单色到彩色,从骨骼到字形,不从字体设计本身去讨论这些作品的好坏,单从前人对於文字在同样约束下的创造力,就已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学习。汉字的确比西文字体要来的复杂,但这并不是汉字本身的限制所在,限制你的想像力的只是你自己。

从这些文字展品来看,似乎美术字设计也没有太多的规则所在了,好像无论怎麽样的变形和结构的重建都成立了,其实在我看来,心中有竹,画出来的自然不会是兰了吧。

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时候,要怎麽去处理另一种视觉语言和汉字柔和在一起时的场面?从这些书籍封面中我们也许可以一探究竟,早在三四十年代西方文化里那些带有抽象主义色彩的视觉语言就已经通过早期留学海外的一个个中国文学先行者带入了中国。

原本就已经足够复杂的汉字系统,加上这些几何图形和数学思维,最早的中英文混排,这些作品以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前人对西方文化的解读。有意思的是,一些同时期的书衣作品,既有从左往右的阅读顺序,又有从右往左的阅读顺序,看来在古时候,要做一个有基本文化素养的人,还真是没那麽简单呢(笑)

这些内功深厚的老一辈的美术家,在一边创造作品的同时,也不忘普及大众对於美术字的认识,於是就有了大家戏称黑板报宝典的一本本有关於美术字创作的书籍,除了详细地解读如何在保持良好阅读性的同时在笔划结构之间户外拓展基地天马行空之外,还收录了众多当时比较经典的美术字设计。

除了美术字之外,也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细节的考量的标准字。下图第二张的这一套 1972 年由不知道哪一位设计师书写的扁宋手稿是小编尤其锺爱的一张作品。只有 20 个字,但字符结构间却清晰地说出它的性格,从涂改液看出手写的痕迹,但饰角的精细细节却让扁平的字型也散发出一种硬朗的气质。优秀的作品太多,我们就甄选一些展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