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主页 > 新闻动态 > 速录资讯 >
咨询:4000-288-501

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下)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课题组

  三、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

  世博专业人才的后续开发利用,必须把握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重点,坚持以用为本,坚持循环利用,坚持企业主体,坚持国际开发,为迎接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坚持以用为本,重在用好用活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世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关键在“用”字上做文章。以用为本,就是要重点围绕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有效用好各类世博专业人才。一是“用好用活”就是要提供合适的事业平台或岗位,用其所长、用当其时、用得其所。二是“用好用活”就是要强化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让人才能够持续获得发展与提升;三是“用好用活”就是要激活专业效能,让人才能够主动进行创新与创造;四是“用好用活”就是要优化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实现增值与回报;做到“用才予财,用财聚才”。因为,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个体的世博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世博人才越用越多。

  (二)坚持循环利用,注重整体开发

  本届世博会倡导的资源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的理念,移植和放大到人才资源开发领域,必须要体现人才的使用成本和人才的使用效益。因为,人才培养成本最高,人才引进成本居中,人才留住和使用成本最低。根据这一规律,世博会集中的各类精英人才聚难失易,所以,在世博人才的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倡导人才的循环利用价值。

  世博人才的循环利用,可从三层面来考虑:一是从现代服务业内部发展角度来讲,是指世博人才在会展、科技、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各类市场主体间的循环利用;二是从上海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角度来讲,是指世博人才在世博园区经济体与整个上海相关联产业的循环利用;三是从城市群间协同发展角度来讲,是指世博人才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域空间上的循环利用。

  根据循环周期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可开发的再生资源,人才具有阶段流出和阶段流入的特征,世博人才可以流出(甚至到海外)但其智力成果可以同时流入;人才可以阶段性先流出再流入形成世博人才的后续“回流效应”。正是要在这种循环利用中,使得人才资源的价值不断提升、活力充分迸发。

  (三)坚持企业主体,突出市场配置

  提出企业主体战略,是因为城市的发展靠产业,产业的发展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者,企业在整个世博中起到了主体积极作用。实施企业主体战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吸引企业落户上海。在世博项目实施中,有一批企业参与世博项目建设。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上海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吸引他们留在上海。二是促进企业尽快成为世博专业人才开发和需求的主体。从历届世博会的后续发展的经验看,众多城市对世博人才的后续利用,都在其城市世博后的主导产业内的企业中打造成为凝聚人才的主体。他们对世博专业人才的吸引、使用,甚至储备作为首要战略任务。因此,上海要大力引导和促进大型会展企业、规划设计企业、商务运营企业等,强化其人才聚集使用的主体地位,率先成为世博专业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三是政府“作为”的关键,是打造好公平合理使用世博专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政府要在财力和政策上对企业的聚才用才予以大力支持。通过优化机制和环境,坚持在上海打造世博特征明显的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金融、环保、中介等产业的密集带,促使各类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扎实做好世博专业人才使用等工作,储备一批世博专才。

  (四)坚持国际开发,促进更加开放

  上海正在经历从商品国际化、产业国际化逐步进入人才开发国际化阶段,在这个人才大循环、大交流的时代,只有更加开放的人才战略才能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要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必须坚持国际开发,促进更加开放,充分利用世博契机,用好世博专业人才。一是以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为契机,集聚用好更多的在国际上顶尖级的外籍专门人才,形成上海人才队伍构成的国际化;二是发挥世博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引领作用,促进上海本土人才的国际化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以世博专业人才的后续开发利用为载体,加大上海人才配置的国际化进程。

  四、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根据世博专业人才的现状和未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结合“十二五”时期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了更好的发挥、提升和放大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的效应,主要从两个层面设计世博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一)第一层面:世博三类专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1. 现代服务业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

  ——提供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使用平台。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涉及规划设计、会展管理、文化创意、论坛组织等现代服务业管理人员,报考事业单位,具有世博专业领域工作证明,以聘用制方式,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聘用。报考公务员,尤其在公务员职位分类改革中,上海应考虑世博专业人才的聘任制试点,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聘用,以发挥更大使用效能。

  ——引导现代服务业人才重点流向。根据"十二”期间上海重点发展的陆家嘴核心功能片区、大虹桥交通枢纽片区、临港战略功能片区、服务经济优化发展片区、迪斯尼项目等要求,重点引导和鼓励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核心项目人才以及各类人才向这些区域流动,并使其成为未来上海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主导力量。

  ——鼓励进入重点发展园区。根据世博园区后续开发的现代服务

  业聚集区和城市创新产业园区的要求,对涉及会展业、文化创意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经过世博舞台锻炼的现代服务业核心人才及团队,通过官方、民间和中介机构等各种途径,优先推荐进入重点发展园区工作、兼职、带教或创业。并在薪酬、福利、培训、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加快总部经济专门人才集聚。借助和发挥世博后续效应,通过研究和制定从机构登记、注册到外汇、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特殊的支持政策,大力吸引国际组织和国际性机构总部落户上海,吸引更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端核心的总部经济人才。同时,对参与世博的的并作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应吸引他们来上海入驻,以带动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上海,助推上海的经济结构转型。

  ——充实世博场馆保护专门人才队伍。围绕世博场馆的后续开发利用和园区整体性再利用,结合部分大型场馆设施保留,依托场馆开发带动专业人才开发,留住相关世博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组织配置和市场化选择的方式,推荐和用好一批世博场馆建设和运营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实到世博场馆保护、维护及运营管理。

  ——搭建长三角服务业专才共用平台。通过放大世博服务业人才“外溢”效应,引导、支持和鼓励会展、策划、设计、管理运营和招商等服务业专门人才,以及安全管理、活动策划、环境维护、通讯运输、电视视频传播等服务专业支持系统人才,通过组织推荐、中介机构引荐等方式,以项目合作、项目顾问、创业支持等形式,向上海周边、长三角等会展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领域流动、工作和创业。

  2.科技创新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

  ——鼓励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进入企业。依托世博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应用,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人才进入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世博科技领军型人才优先进入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半导体照明、智能交通技术、环保等领域及企业工作或创业。同时,探索人才和项目的联动发展机制,通过专业机构评价或无形资产评估,该类人才可以用技术、专利等作为投入,拥有技术股权。

  ——加快科技创新产业人才集聚。借助世博推动的“无线城市”建设,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信息化专门人才,向本市重点发展的新一代通信网、无线宽带、RFID和物联网、智能视频处理、定位导航等重点产业领域流动,重点形成信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训练一批再生能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城市发展创新人才,重点形成城市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产业领域为功能依托,重点形成能源科技创新人才集聚。

  ——打造和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借鉴世博科技文化交流平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面向全球延揽高新技术发展的高端核心领军人才,促进人才的汇聚和使用,形成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团队。体现“低碳世博”理念,重点培养和形成一批从事低碳研究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低碳技术标准方面的专门人才、低碳产业运营方面的经理人才、低碳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等,加快形成低碳产业人才团队。

  ——推进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产业化进程。结合世博科技专项计划,依托本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知识性生产部门,以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导向,建议由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共同研究和制定世博科技成果和重点科技项目后续利用专项方案,全面支持世博科技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对于经过世博考验的科技创新团队和企业给予投融资、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并以项目产业化为载体和平台,大力推进世博科技项目进入终试和产业化。同时,运用市场化或公开招投标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各方力量参与世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对科技创新投融资的政策支持。建议在制定上海“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政策中,将经过世博检验和应用的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对于在世博科技项目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并且具有产业带动性强的成长性科技创新型项目的企业,建议政府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此外,放宽原有的无形资产占股比例限制,通过创新股权结构,以该类专业人才技术、知识、专利等作为干股或股权投入,或通过引进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者,优先鼓励和扶持其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

  ——建立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和扶持有条件的涉及建设科技、能源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安全科技等领域,以及纳入国家振兴产业规划领域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科技创新类博士后(重点功能区及世博核心园区等)科研工作站,优先吸收和引进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并通过完善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评审条件,对关系上海重点科技创新产业和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领域领域博士后进行重点资助。

  3. 国际化专门人才后续开发利用对策

  ——构建“国际人才创新实验区”。本着市场主导、开放自主的原则,依托国家赋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支持优势,建议在世博园区浦东滨江沿岸核心园区,探索建立以浦东新区为龙头的“国际人才创新实验区”。进一步完善永久居留制度,细化申请条件、规范申请程序。积极探索技术移民制度,研究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来沪就业管理办法,完善高层次外籍人员出入境、人民币汇兑、通关等便利,有效吸引和集聚国际性总部、国际组织、地区性或国际性机构等落户,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加快吸引未来上海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领域等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来上海工作或创业。

  ——加强世博核心团队的国际交流合作。依托世博核心团队的创造、创新和创意优势,以提升世博核心团队的市场化竞争能力为宗旨,大力推进世博核心团队智力的国际“输出”。可考虑和国际展览局以及国际知名的展会、规划、创意等机构合作,以政府基金资助和项目联合的方式,重点推动城市规划、主题演绎、国际谈判、运营管理、会展创意等参与世博全程运营的核心团队,为下届米兰世博会、台北花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提供顾问、参谋、决策等智力服务,充分体现上海服务全国、世博造福人类的宗旨。

  ——打造城市发展国际级大学科团队。借助总部设在上海的“全球城市规划教育联盟”平台,发挥世博核心规划团队的领军力量和世博期间的影响效应,加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共同联合,重点扶持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数字设计技术和历史遗产保护等专业,推动形成城市化发展的大学科国际团队。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链、项目链和学科链的国际合作,争取国家教委的支持,把城市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的研究纳入大学科规划,大力推进本市、长三角区域乃至国内城市规划教育专业的国际化发展。

  ——形成城市发展的国际性“智慧谷”。 适应城市化进程及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充分借助和发挥城市案例馆的应用价值及示范作用,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规划教育学位互认、双硕士学位教育为载体,重点推动以同济大学等城市规划教育品牌的国际输出及高层次人员互访与交流,积极致力把上海打造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谷”。同时,联合国际、国内知名建筑、规划类重点科研教育机构,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或通过组建实体平台或争取国际性投行等股权合作模式,重点培养、培训和输出国际大型活动中总规划师、总策划师、总设计师和总项目管理师等“四总”人才群体,力促上海能够成为 “四总师”亚太地区重要的培养、培训和孵化基地。

  ——建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互动联络机制。借助世博期间各种相关活动、论坛、会议组织等资源及人才汇集,重点形成以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为主的紧缺急需的跨文化交往类人才集聚;借助“世博外交”放大效应,发挥世博期间相继来华的240多个国家组织和国际机构汇聚优势,进一步加强上海与这些国际组织网络和国际性机构的密切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国际交往人才和国际组织专门人才集聚。同时,对于暂时引不进或留不住的高端涉外专门人才、顶级外国专家等群体,要由有关部门跟踪和负责,建立固定、常态、密切的联系和联络机制,以形成、积累对上海国际化发展能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国际网络资源和人脉资源。

  (二)第二层面:世博专业人才开发利用急需解决的几个政策问题

  1、建立世博专业人才基础信息库

  借助“信息世博”效应,充分体现信息资源对产业发展和世博专业人才效能后续开发的引领作用,在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现有世博人才资源信息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支持,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面向全球征集、收集并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涉外人才等重点世博专才信息储备库,作为未来上海或乃至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性数据库和人才资源基础信息平台。

  针对世博中大量应用的科技攻关项目和涌现出的大批优秀科技人才、领军型管理人才、国际化的创意人才群体,同时重点建立世博科技项目登记制度和建立世博专业人才登记制度,并通过专门的登记制度,建立世博专业人才信息库。为政府宏观决策、数据统计和各类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提供信息化资源支持

  2、建立世博专业人才贡献奖励制度

  首先,设立“2010年上海世博会贡献奖”。在整合和规范各类世博奖励基础上,对于承担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市内外和境外所有世博项目、单位与重点工程项目团队及成员,由所在单位或所在项目机构推荐、提名并审核,经专门的评价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评价,授予“2010年上海世博会贡献奖”。通过该奖项设立,既可以对世博作出重大贡献的项目单位或个人起到激励作用,又可以起到联系和储备人才的作用。

  其次,建立“2010年上海世博荣誉”资历制度。对于承担世博策划、运营、管理等主要核心团队及成员,以及对直接参与、参加世博运营、经过注册登记的各类展会、策划、创意等专门人才,由市人社局和市世博局共同评价认证并核发“世博荣誉证书”。凡是持有该证书的人员可享受职称评审、居住证加分、公务员报考和事业单位招考等环节优先待遇权,属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新进用人单位的可以优先推荐直接就业并免实习、见习期。

  再次,对于各项奖励的奖项设置,均实行荣誉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制度。凡涉及到物质奖励的,建议由所在用人单位出资为主、用人单位所在地区(县)政府和市政府(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出资为辅进行奖励。凡获得市级以上世博专项奖励的专业人才个人,可作为以后项目申报、成果转化、项目评奖、享受本市居住证申办评分、人才引进加分条件、职称评定优先、人才公寓申请优先等参考依据之一,同时获得该类奖项的项目团队或专业人才个人可在本市其他项目招投标中享有优先权。

  3、组建世博专业人才发展基金

  一是组建会展、创意产业人才基金。由政府推动,规划引导,通过市场运作、示范带动和社会参与的方式,联合上海有关职能部门、骨干会展企业、创意类企业和有关高等院校等,共同参与设上海会展、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基金。并以世博品牌运作为主,以世博重大项目为载体,通过基金资助,一方面,面向全球吸引优秀的会展、创意等产业领域的管理或运营人才来上海工作和创业。另一方面,重点资助在世博期间涌现出来会展管理、运营人才以及大型活动、组织、策划等优秀人才,有针对性的派驻境外及国际性会展机构或企业短期工作、研修培训、兼职访问等,以加强会展高端人才的国际化素质锻炼。二是设立世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金。突出“基础、前沿和应用”的战略导向,由政府推动,规划引导,通过市场运作、示范带动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依托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筹建“世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推动和资助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物联网、生态环保、低碳技术等产业领域人才的跨行业、跨领域和跨学科合作,以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带动重点科技领域专业人才集聚。

  4、建立世博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制度

  加强与境外权威的国际认证机构合作,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展、创意、设计等专门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重点引进国际权威先进的PCO(专业会务组织者)、PEO(专业展览组织者)和DMC(目的地会展管理者)等会展运营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加快推进本市规划、设计、PCO、PEO、DMC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并以专业人才优势推动形成新兴服务产业优势。

  加快发展科技创新领域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重点建立、开发和推出与世博科技应用有关的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半导体照明、智能交通技术、环保等领域专业、职业资格水平认证制度。

  5、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外包(BPO)产业园

  依托世博园区后续整体开发利用规划,在保留世博园D片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场馆基础上,联合中欧工商、长江商学院、复旦、交大等知名教育机构,重点建设会展人才、创意人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外包服务产业园区。

  借助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机遇,依托示范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联合已有的德国柏林、英国爱丁堡、法国里昂、美国圣达菲、日本名古屋和中国深圳等21个城市加入与联合,共同建立创意设计人才全球联盟或外包园区,争取在未来的3—5年内,引进和培育一批设计领军型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上海设计品牌,为打造创意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资源支撑。

  6、建立世博专业人才发展协会

  建立世博人才发展协会,汇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运营期间积累和形成的全球性各类专家及专门人才资源,依托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领域以及本市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平台,重点围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产业领域,通过顾问、兼职、智力支援、咨询等灵活开放的不同形式,为未来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专业智慧。同时,可以将现有世博局的部分机构固化下来,在编制、财政、人力等方面给以保障。

  课题组学术顾问:沈荣华

  课题组长:毛大立

  课题组副组长: 董良坤

  课题组成员:汪怿 李春淼 寿莉莉 徐坚成 李小平 金莉萍

  执笔:董良坤 汪怿 李春淼 寿莉莉

  统稿:金莉萍 沈荣华

  审稿:毛大立